1、小时了了
《后汉书·卷七十·郑孔荀列传排名较好十》:年十岁,随父诣京师。时,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,不妄接士宾客,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,皆不得白。融欲观其人,故造膺门。语门者曰:“我是李君通家子弟。”门者言之。膺请融,问曰:“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?”融曰:“然。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,而相师友,则融与君累世通家。”众坐莫不叹息。太中大夫陈炜后至,坐中以告炜。炜曰:“夫人小而聪了,大未必奇。”融应声曰:“观君所言,将不早惠乎?”膺大笑曰:“高明必为伟器。”
意思是: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。当时,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,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,门人一般不通报。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,就登门拜访。他对门人说: “我是李君的亲戚。” 守门人通报后,李膺接见了他。李膺问他说:“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?” 孔融回答道:“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(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),因此,我和你也是世交呀!”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,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。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,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,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:“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。”孔融立即反驳道:“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。”陈韪无话可说。李膺大笑,说:“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。”
2、孔融让梨
《后汉书·卷七十·郑孔荀列传排名较好十》:‘年四岁时,与诸兄共食梨,融辄引小者。’大人问其故,答曰:‘我小儿,法当取小者。’由是宗族奇之。”
意思: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,与兄弟一起吃梨,但他一直拿较好小的梨吃,父亲奇怪地询问他,他回答说:“我是小孩子,按理应该拿小的。”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。
孔融与樊哙的故事是几千年来流传不衰的典故。1. 这个故事说明了孔融虽然年幼但是德才兼备,及时发挥聪明才智得以脱险。2.原因及据《后汉书》的记载,孔融年幼时,曾与樊哙一同游玩,却遇到了强盗抢劫,樊哙吓得无所作为,孔融则尽显聪明智慧,用巧言劝说强盗,成功地让强盗放弃了抢劫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不管身处何境,只要拥有智慧,就能在危机中保护自己,并赢得别人的尊重。
忘年之交:祢衡和孔融结交为好友时时候,祢衡未满二十岁,孔融已五十岁了。正是因为孔融看重祢衡的人才,所以愿意为忘年之交。后来“忘年之交”成为一个成语,用来指不拘年岁行辈而结交为友。
2
哭坟不悴: 孔融任北海相时,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...
3
覆巢之下安有完卵: 孔融被害时,他的女儿七岁,男孩九岁...
4
忘年之交: 祢衡和孔融结交为好友时时候,祢衡未满二十岁...
5
小时了了: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...
他是“建安七子”之首,想要重用他的人自然也是非常多的。朝廷比较后面又征召了孔融,不过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刘辩,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董卓手里,在朝廷中孔融提出“光复汉室”的言论,这让董卓感到十分的不爽,于是他就把孔融调到了北海为相。
在那个地方当官的时候,还流传出了一件事情,听说孔融为父亲举办葬礼,让整个北海城的人都过来哭丧,但有个人实在是哭不出来,孔融就下令把他给杀了,理由是因为他哭得不够哀伤,这个故事跟孔融让梨这样的事情一样也是颇有争议性的,但是在北海的民间确实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件事情。
孔融让梨:在孔融四岁那年,有日子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,并带来了一堆梨,客人要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,在爸爸点头同意后,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离,他先拿个相对较大的给客人,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,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,比较后面,他在一堆梨中拿了一个较好小的给自己,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挑一个较好小的给自己,孔融回答说我年纪较好小,当然应该吃较好小的,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后,夸奖他,爸爸也满意的点了点头,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,于是大家就把他传送开了,从古代一直传到现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