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与孟的区别,在于性别不同。
两周时期贵族称名除了名之外,还有字,“名”是父亲在婴儿出生后三个月所取,“字”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宾客所取。取字是冠礼的一个重要环节,字的结构为“排行+私名+甫”,其中“甫”通“父”。
冠礼既然是在二十岁举行,则男子在二十岁就有了“伯某父”“仲某父”等三字全称结构的字。
两周时期的贵族女子称名与男子类似,除名之外,也有字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女子许嫁,笄而字”,《礼记·内则》“十有五而笄”,也就是说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并取字。女子的笄礼是与男子的冠礼相对的礼制,同样标志着女子的成年。
“孟”在古代代表是庶出的长子,“伯”代表的是嫡出的长子。古代男子有一个妻子,还有多个小妾,妻子生的儿子是嫡子,小妾生的儿子为庶子,孟和伯之间有嫡庶的区别。
孟代表的是庶长子,伯代表的是嫡长子,同时伯和孟只能有一个,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先有了庶子,这个庶子就是庶长子,他在排行的时候就可以用孟。
那么等到他嫡长子出生的时候,虽然是嫡长子,是继承人,他不能用伯了,因为他不是长子,得按照顺序往下排。
较好早的孟是指长子,伯是指长女。后来演变为嫡长为伯,庶长为孟。
古时三妻四妾的情况很常见,其中,正妻生的孩子被称为嫡出,侧室生的孩子被称为庶出。于是有个说法是“嫡长为伯,庶长为孟”。